SUKI

风和日暖,令人愿意永远活下去

打痛他们

  1. 制度明确:公开学校处理类似事件的规章制度、操作流程、主责人员。
  2. 细节公开:可以接受保护受害人,但应公开学校掌握的其他细节和掌握这些细节的时间,说明在不同的阶段学校做了哪些努力,并说明为什么做出这些努力。
  3. 设计规避方案:针对已经发生的性骚扰问题,重新设计调整监控方案、厕所布局、安保数量。
  4. 提供跟踪渠道:提供值得信赖的反馈途径,监督后续事件的落实。
  5. 有效处罚:学校对加害者的惩处意见,应经得受害人认可,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,具有较大的威慑力和惩戒效果。

猥亵行径出现在厦门一中,肯定不是学校教育的问题。哪怕出现一百个猥亵犯也不应该指责一中,因为这些非结构性的问题本来就是随机出现的。

那些根属于厦门一中行政体系内部的结构性弊病,才是一中领导和行政岗应该被苛责的真正原因。这个颇具复发风险的猥亵事件第一次出现的时候,没有足够重视,没有进入特定的处理程序,没有人持续跟踪,导致对作案者处罚被悬置,猥亵问题之后继续接连发生,最终造成所有潜在受害者的内心恐惧。

恐惧,是一中行政体系内部烂肉的直接外化。

所以,受害者从来都不只有那几个直接受难的女生。所有因为这件事情而感到害怕的,正常学习生活被打乱的人,都是受害者。

没错,教育局领导当然会施压,那是因为厦门教本身内部也是一团乱麻,在跟进高考政策上如此迟钝、在教育工作安排上如此混乱。但在行政口,教育局的指导意见和厦门一中内部要如何说明、阐述这件事情,从来都是无关的。引起学生愤怒和恐惧的,从来都不是对猥亵男的直接处罚力度不够痛,而是学校在前后态度上的遮遮掩掩、逻辑上的自相矛盾、证据上的缺三短四,最后是降低声量为王的中心思想。

比你做了什么更重要的,是你有没有诚恳解决问题,平等探讨方案的态度。

我们的敌人不是学校,不是可爱的老师,而是僵化的行政体系与欠缺人文考量的治校思路。所以,在舆论斗争中,具有足够声量的舆论本身就是目的。应当忍受,甚至应当欢迎学校以外的人介入讨论这一事件,因为多元会使得舆论场更具有力量。有一些人指出,舆论混乱不利于我们进行探讨,但在这个脉络已经明晰的事件中,探讨不是目的,发掘真相不是目的,惩罚加害者也不是目的;要求学校用正规、公开的途径处理问题才是目的,养成用正规、公开的程序处理问题的习惯才是目的,并且建立一套预防更多伤害、防止女生恐惧的矫正制度才是目的。

实现这个目的的第一步,就是要用有力的行动告诉学校,你这僵化的思路,不行!你不以人为目的,不行!这才是我们必须将舆论指向学校,使其产生痛感的原因。因为行政体系早已形成了糊弄事儿地解决问题的路径依赖,不吃痛,不会改悔。